晨光初透,击剑馆内回荡着金属交击的清脆声响,14岁的姜鑫瑞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银剑,在剑道上腾挪闪转,一个月前,他在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摘得银牌,一战成名,面对镜头,这位少年褪去赛场上的凌厉,语气平和: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,站在剑道上那一刻,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十年磨一剑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,当时他还是个畏缩的男孩,体育课上连跑步都习惯躲在队伍末尾,一次学校组织的击剑体验活动中,他第一次握剑就再也舍不得放下。“我喜欢剑尖划破空气的声音,像在说话。”
启蒙教练周建雄记得,这个瘦小的男孩总在训练后偷偷加练。“其他孩子休息时,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弓步,有次脚踝肿得像馒头,还坚持完成整套步法训练。”三年间,姜鑫瑞的训练笔记写满了六个笔记本,每页都详细记录着动作要领和比赛心得。
去年省运会,初出茅庐的姜鑫瑞在32强赛遭遇卫冕冠军,0比4落后的绝境中,他连追六剑逆转取胜,赛后,他在笔记上写道:“今天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害怕的时候,手里的剑会颤抖。”

孤剑闯天涯
“击剑是孤独的运动。”姜鑫瑞说这话时,眼神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,“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剑尖,没有队友可依靠,没有教练能帮忙,每个决定都要自己负责。”
全国锦标赛半决赛堪称经典之战,面对身高臂长的对手,姜鑫瑞在首局1比3落后,局间休息时,他独自走到场边,闭眼调整呼吸。“那时脑海里闪过无数个战术,最终选择相信自己最擅长的反击。”重返赛场后,他像换了个人,连续打出精妙的反击剑,最终以5比4锁定胜局。
国家队教练李明宇观赛后评价:“这孩子最难得的是比赛气质,越是关键分越敢做动作,这种自信不是教出来的,是千百次独自面对压力淬炼出来的。”
剑道即心路
心理专家张琳分析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建设有独特价值。“在绝对孤独的环境中独立决策,能快速提升抗压能力和自我认同感,姜鑫瑞的成长轨迹印证了,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人格塑造的过程。”
这种变化悄然发生在每个细节里,从前那个不敢主动发言的男孩,现在能从容接受采访;曾经遇到难题就退缩的学生,如今会在数学考卷上写下多种解法。“击剑让我明白,人生很多时刻都要独自面对。”姜鑫瑞说,他现在甚至会主动开导比赛失利的队友。
薪火相传
夺冠后,姜鑫瑞的生活并未太大改变,每天依旧六点起床晨练,放学后完成四小时专项训练,不同的是,他开始在社区击剑班担任助教,指导更小的孩子。

“我想告诉他们,击剑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取胜,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败。”上周的练习赛中,他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对手,收拾装备时,他认真复盘每个失分点:“今天暴露的问题,正是下次需要突破的地方。”
教练周建雄说,最让他欣慰的不是奖牌,而是姜鑫瑞眼中日益坚定的光芒。“很多孩子练剑是为了升学加分,但他是真的热爱,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力,比任何技术都珍贵。”
夜幕降临,击剑馆再次亮起灯火,姜鑫瑞系紧面罩,持剑行礼,继续与影子为伴,剑锋破空的嘶鸣声中,这个少年正在用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,他的故事告诉每个怀揣梦想的人:真正的成长,始于学会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刻。

    
发布评论